曾经红火的农村大集为何衰败了?

在北方一些城镇和乡村,大集也叫赶交流。

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有一些特殊活动,当地政府以牵线搭桥的形式组织大型大集活动,为的是给百姓搭建一个贸易平台,不仅是物资交流更是文化和发展的交流。后来演变到不定期的举行。

在我生活的小镇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一年中就会有2次的交流会,时间大约是每年夏天的8月份和正月十五。赶交流在儿时的印象里是一个不亚于过年的盛会。人们口口相传着,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大爷大婶们,都穿得干干净净,深怕上了街被人笑话(方言瞧不起)。那些拽着孩子的妈妈们更是忙乱,不时安顿:别乱跑,当心挤得丢了!大街成了巨龙,整条街都是人和花花绿绿的货物。大家都知道,交流嘛,全国各地的货物都来了,还有我们不时都没见过的稀罕货。当时,那个激动劲现在的孩子们无法理解。出来转转大集的人几乎没有空手的,不管大件小件总要带回家。似乎交流会的东西就一定是好货。其实主要是难得啊!姑娘们一定不会错过这场盛会,因为那漂亮的衣服不仅好看还不贵,别说一条街了,就是三条五条街都不够姑娘逛的,更别说累了。拿起红的放不下绿的,挑了绸的放下丝的,试来试去的,不厌其烦,好不热闹。总要问一句同伴,好看不?一定美美哒!孩子们更是穿梭于大人们的缝隙间,调皮捣蛋,父母们不给买东西的更是撒泼耍赖。这时,奶奶姥姥辈的们往往大方地会说:赶交流不买啥时买。我给买!孩子顿时破涕为笑!

那时虽然不富裕,但充满幸福感。交流会也因当时物资的匮乏应运而生。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大集活动似乎成了时代的产物,渐行渐远。有的已演变成了纯商业活动。现在,还有一些城镇仍然有大集,只是怎么也咂摸不出那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