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全球各个国家的标准?

一、ISO/IEC相关RFID标准

  ISO/IEC已出台的RFID标准主要关注基本的模块构建,空中接口,涉及到的数据结构以及其实施问题。具体可以分为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一致性标准及应用标准四个方面。
  其中,ISO18000系列含括了有源和无源RFID技术标准,主要是基于物品管理的RFID空中接口参数。
  ISO 17363 至17364 是一系列物流容器识别的规范,它们还未被认定为标准。该系列内的每种规范都用于不同的包装等级,比如货盘、货箱、纸盒与个别物品。
  目前在我国常用的两个RFID标准为用于非接触智能卡两个ISO标准:ISO 14443,ISO 15693。ISO 14443和ISO 15693标准在1995年开始操作,其完成则是在2000年之后,二者皆以13.56MHz交变信号为载波频率。ISO 15693读写距离较远,而ISO 14443读写距离稍近,但应用较广泛。目前的第二代电子身份证采用的标准是ISO 14443 TYPE B协议。ISO 14443定义了TYPE A、TYPE B两种类型协议,通信速率为106kbit/s,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载波的调制深度及位的编码方式。TYPEA采用开关键控(On-Off keying)的曼切斯特编码,TYPE B采用NRZ-L的BPSK编码。TYPE B与TYPE A相比,具有传输能量不中断、速率更高、抗干扰能力列强的优点。RFID的核心是防冲撞技术,这也是和接触式IC卡的主要区别。ISO 14443-3规定了TYPE A和TYPE B的防冲撞机制。二者防冲撞机制的原理不同,前者是基于位冲撞检测协议,而TYPE B通信系列命令序列完成防冲撞。ISO 15693采用轮寻机制、分时查询的方式完成防冲撞机制。防冲撞机制使得同时处于读写区内的多张卡的正确操作成为可能,既方便了操作,也提高了操作的速度。
  ISO技术委员会及联合工作组TC104/SC4主要处理有关ISO/IEC贸易应用方面,如货运集装箱及包装,制定了 RFID电子封条 (ISO 18185)、集装箱标签(ISO 10374)和供应链标签 (ISO 17363)等标准。

  二、EPCglobal标准

  EPCglobal主要关注的是:
  物理对象系统标识的数据载体/内容;
  物联网自动识别基础架构最低性能;
  网络数据交换准—如对象名解析系统(Object Numbering System,ONS);
  其中EPCglobal的第二代(Gen2)RFID标签标准已作为ISO18000-6 Part C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