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牧区如何发展才好?

当前,农村牧区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经过30年来农村牧区的改革发展,我们的农畜产品供给已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牧业、走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另一方面,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影响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严重制约了机械化、良种化、信息化、规模化等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和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投入,制约了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和农牧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也不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二是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社会化服务未能及时跟上,造成农牧业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

三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严

- 1 -

重滞后。

四是农村牧区人口老化、文化素质不高,农牧业新技术、新管理推广困难。

五是农村牧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失衡。农牧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

六是农牧民增收难。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增收渠道窄,目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1/3左右。

那么,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以下六点入手,全力推进农村牧区的改革与发展。

一、适时适度地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要在稳定和完善农牧场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上,根据农牧民的意愿,允许和鼓励农牧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要发展农牧民以承包土地草场入股的股份合作制。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土地草场经营权不变,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统一销售农畜产品等;二是农牧民以自己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入股,成为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利润分配。三是成立合作社租用农牧民土地和草场,并反聘农牧民集中种田、养牧。同时积极探索土地和草场长期的租赁或一次性地拍卖。主要是指长期进城打工并已在城镇有固定收入和住房、不打算回去的农牧民工以及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自愿的前提下交出土地和草场,使其向种田养牧大户

集中,以解决一些土地草场闲置撂荒和不能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交出土地和草场的农牧民或一次性给予失地补助金,用于交纳失业、养老、医疗保险金等,也可由承包者每年付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农畜产品或钱。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交出土地,还可享受政府农村低保救助。

二、大力发展公司加农户的订单农牧业

这种经营模式是通过加工和流通企业(公司),把一家一户的分散农牧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公司与农牧户签订收购农畜产品合同,农牧户按照合同要求从品种、耕作、饲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这种方式关键是要建立企业与农牧户利益的合理分配机制。为保证双方利益不受损害,应由政府牵头,有法律部门、企业和农牧民代表组成仲裁委员会,依法监督双方覆约和解决一些合同纠纷。

三、加快建立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做好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和引导。按市场化规则,培育扶持种子、农机、科技、储运和销售等中介服务机构,对农牧民进行有偿服务,以解决农牧民产前、产中、产后等后顾之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加大政府对农牧业的投入和保护

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农资管理体制,农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按市场化要求放开自主经营,把原来对生产和流通企业的补贴转为对农牧民的直接补贴。二是要增加对粮食、蔬菜、肉、奶等农畜产品的直接补贴,建立农畜产品最低保护价机

制。积极探索建立农牧业风险保险机制,降低农牧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三是要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增加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四是要建立农村牧区困难群体的救助机制。包括农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和孩子上学救助等机制,使这部分困难群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五、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型农牧民的培养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繁荣农村牧区文化,大力办好农村牧区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农牧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加快培养具有现代市场理念和知识技能的新型农牧民。鼓励有知识技能的人返乡经办种养、流通、加工等经济实体,鼓励农牧业科技人员到农村牧区进行有偿技术服务,以技术入股形式加入种养专业合作社,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六、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被征地、拆迁农牧民的权益不受损害,保护好进城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改革和废除一些城市对农牧民歧视性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农牧民工在户籍、住房、社保、就业、劳动报酬、就医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权利。

一、重要意义与基本方针

(一)充分认识促进牧区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牧区主要包括13个省(区)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牧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牧区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牧区矿藏、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接续地。牧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任务。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要;是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战略举措。

(二)加快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牧区生态建设大规模展开,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牧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于农区,牧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牧区发展的基本方针。草原既是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长期以来,受农畜产品绝对短缺时期优先发展生产的影响,强调草原的生产功能,忽视草原的生态功能,由此造成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和人畜草关系持续失衡,这是导致草原生态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必须认识到,只有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才能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才能满足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有条件更好地处理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牧区发展必须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