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养殖技术、养殖中应注意什么?

池塘饲养泥鳅,日常管理主要集中在水质管理、防止疾病的发生、防敌害生物和防逃等几个方面。
  1.水质管理
  池塘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饲养池塘的水质要求:“肥”、“活”、“嫩”、“双”。当池水的透明度大于25厘米时,应追施有机粪肥,增加池塘中的桡足类、枝角类等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应减少或停施追肥。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主要观察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了解是否缺氧或缺氧程度。夏季清晨,如果只有少数泥鳅浮出水面,或在池中不停上下蹿游,这种情况属于轻度缺氧,当太阳升起后便会自动消失。如果有大量的泥鳅浮于水面,驱之不散,或散后迅速集中,同时伴有水色发暗,池水过浓,成茶褐色,有大量蓝藻繁生,池水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就表明水质恶化,缺氧比较严重,此时要加注新水或者泼洒增氧剂,环节池塘缺氧情况;在高温季节要暂停施追肥,适当加深水位,定期开启增氧机。
  在饲养过程中,要每星期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漂白粉或光和细菌,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杀灭致病菌。生石灰的用量为每亩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漂白粉的用量为每月施用1~2次光和细菌,每次用量为使池水体液度为5~6克/立方米。施用光和细菌5~7天后,池水水质即可转好。
  最适宜泥鳅生长的水温为23~28摄氏度,当池塘水温高于30摄氏度时,泥鳅便会停止摄食,钻入池底淤泥之中避暑。为了延长泥鳅的生长期,在饲养过程中的高温季节,应经常加注新水,并在池塘宽边或四角栽种莲藕等挺水植物遮阴,降低池水水温,使泥鳅能快速生长。种草面积应控制在15%左右。
  每天投喂饲料前,要先检查和清扫食台,观察泥鳅的摄食情况,及时捞出食台上的残饲,防止残饲腐化分解,败坏水质,引发疾病。
  2、防止疾病的发生
  鳅在适宜过程中发病很少,泥鳅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一种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止泥鳅发病的发生要注意以下九点。
  一是你去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和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整、消毒,并在池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高一个遮阴、
  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有利于繁生一些底栖生物,为泥鳅提高天然饵料。
  二是要选择体重强壮、活动强烈、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苗种。在鳅苗下池前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于应激状态,促使泥鳅分泌大量粘液,在下池后,能避免被病原体感染。
  三是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放养过密,由容易导致泥鳅生病。如进、排水方便,有利流水等条件好的池塘可增加放养量,否则要减少放养量。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