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是什么药材?

猪苓(拉丁学名:polyporus,别名:豕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它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 它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猪苓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南、甘肃、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

猪苓 P. umbellatus

中文学名

猪苓

拉丁学名

polyporus

别巧敏称

豕苓、粉猪苓、野猪粪、地乌桃、猪茯苓、猪灵芝、o猪矢、豕

二名法

Polyporus umbellatus

更多

形态特征

23张

猪苓

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内面近白色或淡黄色,干燥后变硬,整个菌核体由多数白色菌丝交织而成;菌丝中空,直径约3毫米,极细而短。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伞形或伞状半圆形,常多数合生,半木质化,直径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细小鳞片,中部凹陷,有细纹,呈放射状,孔口微细,近圆形;担孢子广卵圆形至卵圆形。[1]

生长习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常用中药材)

生长周期:

猪苓为多年生真菌,一般经过2个生长季节即可采挖。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坡度20-50°的向阳山地、林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常见树种为柞、槭、橡、榆、杨、柳、竹等。(常用中药材)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药用

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戚宽段,菌核开始生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是一种寄生与反寄生的营养关系,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共生关系。(常用中药材)

分布范围

猪苓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高誉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南、甘肃、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主产于河北赞皇、平山、武安、涉县、阜平、涞源、赤城、蔚县、崇礼、围场、平泉;山西阳曲、文水、交城、沁水、武乡、黎城、介休、灵石、岢岚、五台、应县、霍县、兴县、汾阳、岚县、左权、代县、孟县、吉县、和顺;内蒙古宁城、克什克滕、喀喇沁旗;吉林辉南、集安、通化、柳河、长白、抚松、靖宇、延吉、汪清、敦化、龙井、桦甸;黑龙江双鸭山、穆棱、黑河、铁力、宁安;湖南浏阳、平江;甘肃文县、舟曲、迭部等地;四川灌县、北川、旺苍、洪雅、峨边、屏山、荥经、理县、金川、沐川、天全、茂汶、小金、美姑、平武、南坪、马边;贵州遵义、习水、德江、印江、赫章、威宁;陕西周至、宝鸡、太白、凤县、宁陕;青海湟中、互助、循化、贵德、兴海;宁夏泾源、隆德。(常用中药材)

猪苓为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猪苓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庄子》一书中名为豕零;《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记有:枫树苓,其皮去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用之削去黑皮。《本草衍义》载:猪苓,行水之功灵,久服必损肾气,昏入目。《本草求真》载: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御答,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常用中药材)

产地分布

猪苓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南、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主产于河北赞皇、平山、武安、涉县、阜平、涞源、赤城、蔚县、崇礼、围场、平泉;山西阳曲、文水、交城、沁水、武乡、黎城、介休、灵石、岢岚、五台、应县、霍县、兴县、汾阳、岚县、左权、代县、孟县、吉县、和顺;内蒙古宁城、克什克滕、喀喇沁

猪苓

旗;吉林辉南、集安、通化、柳河、长白、抚松、靖宇、延吉、汪清、敦化、龙井、桦甸;黑龙江双鸭山、穆棱、黑河、铁力、宁安;湖南浏阳、平江;四川灌县、北川、旺苍、洪雅、峨边、屏山、荥经、理县、金川、沐川、天全、茂汶、镇弯慧小金、美姑、平武、南坪、马边;贵州遵义、习水、德江、印江、赫章、威宁;陕西周至、宝鸡、太白、凤县、宁陕;青海湟中、互助、循化、贵德、兴海;宁夏泾源、隆德。(常用中药材)

形态特征

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有许多凸凹不平

猪苓

的瘤状突起及皱纹。内面近白色或淡黄色,干燥后变硬,整个菌核体由多数白色菌丝交织而成;菌丝中空,直径约3毫米,极细而短。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伞形或伞状半圆形,常多数合生,半木质化,直径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细小鳞片,中部凹陷,有细纹,呈放射状,孔口微细,近圆形;担孢子广卵圆形至卵圆形。(常用中药材)

生物学特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闹唯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