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鸡得了大肠杆菌用什么药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其血清型较多,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多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是目前养鸡生产中最棘手的传染病之一。 一、流行特点

1.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时常存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冬春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易发。在卫生环境差、饲养密度过大、鸡舍通风不良、饲料质量不佳的条件下,鸡场最易诱发大肠杆菌病。如果有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烈性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时,更能促进和加强大肠杆菌的感染而发病。

2.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肉鸡多发于4~8周龄,蛋鸡多发于开产后产蛋上升阶段。

3. 传播途径较多。污染的种蛋或蛋壳、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携带病菌的灰尘均可传播大肠杆菌,尤其是水源被污染后引发的大肠杆菌病更为严重。

4. 致死率高低不定。大肠杆菌病的致死率与鸡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发病后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混合感染、菌株毒力大小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少,呆立,羽毛松乱,两翅下垂,排黄绿、灰白色稀粪。

1. 幼雏多在1~7日龄发病,精神委靡,衰弱,腹部胀满,俗称“大肚脐”,脐带愈合不良,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病雏排灰白色水样粪便,死亡率较高。

2. 肉鸡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缩头闭眼,羽毛逆立,饲料转化率低,易继发腹水症;有些鸡群表现头部肉芽肿。

3. 产蛋鸡多于产蛋高峰期(140~180日龄)发病,病鸡鸡冠发紫,排黄绿色粪,出现零星死亡,死亡鸡只多为体况良好的鸡,大群鸡没有明显症状;有继发感染时,则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

4. 种鸡人工授精后发生大肠杆菌病,产蛋率下降,死亡率增高,受精率、孵化率降低,孵化出的雏鸡中弱雏多,死淘率高。

三、病理变化

1. 剖检可见雏鸡脐孔开张,脐带发炎、红肿,卵黄囊吸收不良,囊壁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黏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

2. 气囊浑浊、增厚,有黄白色干酪物;腹腔积液,肺淤血水肿;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心包积液;肝肿大,有白色纤维性渗出物;部分肉鸡头部皮下有胶冻样渗出物。

3. 产蛋鸡腹腔内有破裂的蛋黄液,肠道粘连,味恶臭;输卵管管壁增厚,内有黄白色豆渣样或干酪样物;肝褐色,有的肝上有一层黄白色纤维素渗出物覆盖。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一定要与禽流感、脐炎相鉴别开来。禽流感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脐炎是由于孵化温度过低或过高,湿度过大,维生素缺乏等导致脐带愈合不好,发炎并形成结痂,患病雏鸡腹部膨大,出壳后陆续死亡,运输和寒冷时病情加重。最后确诊还需做细菌学检查。

五、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坚持消毒制度,发病时每天消毒1次,邻场发病时每3天消毒1次,无病时每7天消毒1次;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饮水中适时添加3毫克/升有效氯制剂,以利于大肠杆菌病的控制;种蛋、孵化器要严格熏蒸消毒,同时淘汰有裂纹和粪便污染的种蛋;降低饲养密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同时,还要做好烈性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防止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与大肠杆菌病的并发或继发感染。

2. 做好平时药物预防。雏鸡1~5日龄可在饮水中添加乳酸环丙沙星、烟酸诺氟沙星、硫酸新霉素等药物,帮助雏鸡卵黄吸收和消炎;以后每半月或1个月连用预防大肠杆菌的药物3天;产蛋后最好用中草药预防,或者用两次中草药、1次西药,这样不仅能有效控制大肠杆菌病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饲料转化,降低垂直传播的比例。常用的药物有:清瘟败毒散、白头翁散、黄霉素、黏杆菌素、恩诺沙星等。

3. 做好疫苗免疫。①疫苗选择。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过去疫苗多选用的是常见血清型菌株,没有某些地方的特有菌株,因而保证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正规疫苗厂家都可以检测和鉴定大肠杆菌菌种和含量,制作的菌苗免疫效果较好。此外,也可采用本地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致病菌株制备菌苗,进行免疫预防。临床使用的大肠杆菌疫苗主要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多价油佐剂苗和蜂胶苗。②免疫程序。肉鸡在7~10日龄免疫1次即可;蛋鸡在50~70日龄免疫1次,90~100日龄再免疫1次。③免疫方法。颈部皮下或浅层肌肉注射。④免疫注意事项。大肠杆菌病疫苗是细菌苗,免疫后有一定反应,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精神不振,采食减少,1~2天即可恢复。疫苗反应程度与疫苗的注射部位、注射剂量和鸡体质有密切关系。

4. 治疗。①注意通风换气,改善饲养环境,消除发病诱因,减少应激反应。②最好先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常用化学药物:硫酸新霉素、头孢、氟苯尼考、黏杆菌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等。常用中成药:清瘟败毒散、肠毒霍杆康、白头翁散等。早上用西药,下午用中成药,连用3~5天,可使病情得到控制。同时,最好再加一些电解多维、维生素C、黄芪多糖,效果会更好。

(作者联系地址:张洁 山西省新绛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翟文斌 山西省闻喜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 邮编:04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