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柴鸡的市场价是多少

现在柴鸡的市场价是多少

搜一下:现在柴鸡的市场价是多少

有机农夫市集上的产品和普通的市集、超市产品由什么不同?它好在哪些地方?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备受认可 未经认证消费者照买不误(全文)

中广网北京8月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今天(5日)和昨天,在北京崇文门新世界商场一层,会看到手写的北京有机农夫集市的纸牌子,这里顾客川流不息,比商场里的其他地方都要热闹。

商场的花车上放着蔬菜瓜果、鸡蛋、蜂蜜、牛奶等农副产品,商户们忙着招呼顾客,俨然一个小型菜市场的模样,只不过这里的农产品都是有机方式种植、养殖的,价格要贵一些。比如,李子、小西红柿都是10元一斤,柴鸡要150元一只,尽管价格贵,但顾客们的购买热情没有减少。

这个集市上有三分地农场、天福园、德润屋、米酒先生、小毛驴市民农园等30家商户,他们都是采用有机方式,也就是无污染天然种植、养殖,无农药、无化肥。这样的养殖方式价格比普通的农产品要贵,但相比超市中贴有机标的食品又便宜一些。北京有机农夫集市全职志愿者马小超说,由于平台免费,农户、商户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省去了流通环节。

马小超:我们现在每周都会有市集,但是场地是不固定的,时间是固定的,每周末,在微博上发布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场地我们一直都在找免费的,因为这是一个免费的公益平台,我们不收取摊位费用、也不收消费者费用。这样的场地最开始不好找,但是随着人气和知名度越来越高,有场地愿意提供免费的地方,他们觉得这是件好事,另外也能给他们来带来人气。樱禅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在2010年9月由一些外国艺术家发起,当时他们只是做一个艺术项目,用来观察食物和社会的关系。由于语言不通,他们客户更多是在北京的外国人。后来,组织者之一的常天乐希望让市集扎下根来,从短暂的艺术变成持续的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简芹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由于市集越来越频繁,常天乐、马小超等最初的兼职志愿者,都先后辞了工作,专职为市集服务。

马小超:因为市集慢慢频繁,我们好几个人后来就辞职了,全职来做。

我们还没有收入,我比较年轻,去年9月加入的,当时我们和小的基金会申请了一笔钱,我有4个月的工资。其他人没有工资。我们都在家里办公,有时候去一个人的家里,有时候去咖啡馆。我们希望能够支持到这些好的农场主,不收会员费,他们也很不容易的,他们有些现在能做到收支平衡,但很多最初投入时都在亏损。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一炮而红,让马小超有点始料未及。迄今为止,他们甚至没有注册北京有机农夫集市这个名字,而是以松散的形式存在。目前,他们与30家商户在微博上联系,但透明公开是必须的。马小超递给记者一张联络单,每位来集市上买东西的顾客都能拿到,上面有30家商户的名字、邮箱、微博、电话,顾客可以随时联系他们,到他们的农场参脊咐尘观、监督。

马小超:希望建立这种参与式的保障体系,农户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用有机方式种植,不用农药、化肥、激素,消费者可以随时去看这个地,了解这个人,反复去了解之后才可以让他加入到市集。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里面现在有30个商户,这个数字从去年9月到现在没有增加过。马小超说,大概有200个新的农户商户和他们联系,希望加入,但他们对新成员的筛选非常谨慎。集市的负责人常天乐正在东北考察新的农户。

常天乐:这些现有的农户是我们非常了解的,我们清楚他们不使用化肥、农药做农业。对于不认识的农户,我们希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再请他们进来。不然就可能会损害其他农户的利益。我们要有初步的了解,知道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再去他的农场看产品的质量。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工作人员越来越多,还要去外地考察农户,常天乐也希望有一些资金能够支持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经济收入。

常天乐:场地方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资金支持,比如在百货公司能够提高一些知名度,还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企业可能希望来市集摆个摊,比如保温箱的销售,和我们的食品有关系的,他们可能会交一些摊位费。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里所有的商户都是有机方式种植、养殖,但他们中几乎没商户有国家的有机认证。三分地农场的农场主刘雪萍曾经做过有机认证,可7月1日新《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实施后,她放弃了。

刘雪萍:我认为有很大的不可操作性,比如种了半亩地的油菜,他们来认证一次,把这茬收了,一个月不是要做第二茬嘛,他们再来认证。我们种的面积达不到半亩,每个品种只种1分地,一茬一茬下,每5天下一茬子。每茬每分地都有认证,那我还不用干别的了。现在是按品种,不是按面积,给中小农户很大的经济压力。一茬油菜、一个品种都要认证,每次要交多少钱。认证师的费用我都出不起,如果我要认证南京国环,他们从南京过来,交通费、接待,这个都受不了。我地里不是一个品种,我们是多茬口、小面积、多品种,这样一组合我地里有300-500岔口,怎么认证,不可能做到。

在放弃认证后,刘雪萍不再把自己的蔬菜称为有机产品,而是注册了原香品牌,刘雪萍说自己只有120亩地,原本不去超市里销售,更多的是靠口碑传播。

刘雪萍:我们是24小时开放,大家都和朋友一样,可以随时去农场里参观,不用预约,你去了可以和地里的农民交流,他们不会说假话。但这些过程只是监督一种方式,但更多的是对我人品的认同。

现在大家开始特别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吃菜都要吃有机的蔬菜,一定不要是打过农药的,因为可能现在出现的这种问题比较多也比较频繁,像刚才听到一些录音的采访,有机农业最近也是特别红火,这些商家们聚集在一起不进超市而是通过自己的口碑来传播。

张春蔚:这是眼下他们的一种市场解决之道,我觉得有机和无机的这个话题当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之前我一个朋友他太太怀孕了,他就要求他们老家的果树、菜地都不允许用农药,最后他发现全村就他们家不用农药,于是全村的害虫都去他们家地里了,他们家的枣子几乎都有虫眼,他们家的水果和白菜几乎全部都是虫吃剩下的。

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你要想营造一个无机的环境,你要寻找绿色的概念一定是整体性的。另外一方面,这种有机食品的超市价并不便宜,首先是因为很难上规模,第二要想证明这个东西确实很好也不能卖便宜了,即使成本便宜都不能卖便宜,这就是目前城市农夫所面对到的尴尬。眼下我觉得他们还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是一种出路一种方向,但是很难形成一个规模化的聚集效应。

现在这些农夫市场他们所面对的人群其实是消费水平比较高的,所以也就注定他们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是扩大这样一个规模。这是人们的一种小众选择,人们有这样的需求,只有他成为每周的需求和每两三天一次的需求,他才曾是规模化的需求,否则的话只是偶而为之的人们在尝鲜。

一个具体的案例,北京有机农夫集市上有一个典型的靠口碑传播的商户--陈艳红,她没有注册公司,只是一个普通的顺义农民。

陈艳红:一般情况周五下午准备菜,鸡头天晚上逮起来,清早起来宰,收拾好了,再带上市集。销量挺好的。

在来市集之前,陈艳红的菜和家禽都是自家吃,因为味道好,有很多去附近水库钓鱼的人去他们家买东西。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陈艳红加入了有机农夫集市,她说,有机认证太贵了,她就是良心认证。

陈艳红:我就是用过去最原始的方法来做,用鸡粪来做肥料种菜,不打农药、不用化肥。鸡是用玉米、麸子,人不吃的来喂鸡。作为农民来说,真是做不起认证,太贵了。我们都是良心认证。

在农夫集市这个平台上,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陈艳红的菜和鸡,有人开始给她电话,预订她的产品,平时她还会给顾客送货上门。其他商户也是如此,在农夫集市上的买卖赚不了太多钱,但把这里作为平台,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他们才是目的,毕竟不做认证不能叫有机,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同,需要他们的品尝和交流。

小毛驴市民农园会员部经理孙庚说,他们租地给市民自种、也向会员配送产品,来农夫集市摆摊并不赚钱,更多的是宣传、交流。

还有一些商户让自己会员来农夫集市自取蔬菜,顺便这些顾客也可以在采购一些。尽管商户们没有有机认证,但顾客都不在意,他们更相信眼见为实。

不过有法律界人士认为,虽然这些商家没有说这是有机产品,但市集的名字叫做有机农夫市集,对消费者存在一定的误导,合法性需要工商部门来界定。集市的负责人常天乐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同。

常天乐: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机农业的概念和有机认证的农产品。不能说,一个农户他很好的作农业,因为它条件有欠缺,不做认证,就说他是不有机的。我们这边的农户大多都达到了有机的标准,只不过是没有得到有机认证,严格上来说,他们不能把农产品叫做有机产品,但他们都在遵循有机的理念和方式。

常天乐说了一个观点,自己说这些农民虽然没有进行有机食物的认证,但是他们就好像是没有身份证的人,但是不能不叫他是人,您觉得说,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没有身份证的话很多时候自身的权利是很难得到保障的,如果说这样一种模式去进行下去的话,是不是可能会对这些农民本身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

张春蔚:我觉得仅仅是一个门户,他更关心的是他的收成而不是说一定要获得一个认证,他更关心他的产品就好了,而没有必要说一定要买块牌子证明我是谁。我觉得我们有的时候会把生活和生意强调的太多,老会把一个500强的理想给每一个经营者。但事实上我觉得他们其实就是手艺人,他关心的是他的收成,他的天气,他的产品,没有必要说他必须要去做认证,他们是一群农夫,不是农场主,更不是农业企业家。